魔镜魔镜我可不可以问你其他问题?

发布时间:2018-10-10丨点击:2416次

    魔镜魔镜我可不可以问你其他问题?

    问答



    1怎么看待生活中的"积极废人"?


    你身边一定有很多这样的人:周末的早晨,为了晒太阳、读书、喝咖啡,调了无数个闹钟,从8:30到10:30,每隔十分钟闹铃响一回,还是睡到了下午1:30。

    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胖了,找不到好看的小哥哥,励志“每天奔赴健身房,月瘦15斤”,去了几回,健身卡压在抽屉的一角落满灰尘,每个休息日都被美味的下午茶勾走了魂,隔三差五火锅烧烤啤酒走起来。

    18岁那年,信誓旦旦在手帐本上一一列举了“27岁之前要完成的100件事”,大学期间稀稀拉拉完成了十几件没什么技术难度的,从毕业那年开始每年基本都在无限拖延。拖到现在,已经忘了那剩下的八十几件事到底是什么了。心里不免遗憾,但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。

    “间歇性踌躇满志,持续性混吃等死”,这不正是现代“积极废人”的常态么。

    “积极废人”们热衷于给自己立Flag,但永远做不到;尽管心态积极向上,行动却宛如废物。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,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。如此往复,恶性循环。

    “积极废人”是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,年轻人以一种类似于撒娇和抱怨的方式,向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提出温和的抗议,但背后确实折射出严重的现实问题。

    “积极废人”介于“积极”与“废”之间,既不是彻底的积极,也不是彻底的废。既是小确幸,也是小确丧,是一种矛盾而复杂的生存状态。

   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“积极废人”?总的来说,就是能力达不到、实践力差,无法接受自己的差劲,却又急功近利,渴望迅速改变现状。“积极”是外在表演行为,“废”才是一个人的本质。

    逃离“废”的第一步,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,就是接受自己的“废”。不要陷入“我要学这个学那个”的自我安慰式假积极里。热情的唯一的功能是让人收获自我满足感。这种自我满足感会导致我们进入另一个丧循环——看,我是努力过了的,只不过失败了。长此以往,我们会更加心安理得地当一个废人。




    2你们都是怎么走出失恋的?


    @蘅绾绾:没走出来啊,就是久了没那么难受了。


    @-满堂花醉三千客-:我是跑出来的。



    @明天不要赖床NaNa:分手的次数多了,就发现从前非他不可但换了别人也都一样,换一个对的人或许活得会更轻松快乐。从自己的角度多想一想,就很快走出来了,毕竟我是有猫的人。

    @WangyiOkei:好吃好喝买买买。


    @没手的咸鱼:哭,找朋友哭,找事情做。有时间就去旅行,没时间就多加班多运动,忙起来就好了。

    @不随便狂热:从未有过爱人,何谈伤疤。幻想所有情话,说给自己难免词语匮乏。

    @HaoHao小仙女:得了重度抑郁症,进了一趟医院,整整一个月,天天电疗。不过现在一切都过去了。


    @瑶瑶儿__YQY:打了一堆字,删了,算了。


    @Doeivry冬冬:以前丢过一部iPhone 6s,伤心极了,后来买了新出的iPhone 8,就忘记丢了那台iPhone 6s的事情了。


    @嘿_大倩倩_:找回因为谈恋爱疏忽的朋友、家人、兴趣爱好,还有健身。最后发现,原来不和你在一起,我才自在如风。大概我真的是太自由了,偶尔会想念你的陪伴与纵容,但还是觉得自己一个人更自在。




    3为什么一毛钱的红包要争着抢?


    微信群里的红包,其实明明也知道,一块钱分十个包发,分到手上可能就一毛钱。都是一个简单的动作,一毛钱在现实里可能都懒得去捡,但是在社交软件里,一毛钱的红包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抢?

    翻一下你的手机通讯录、微信,数一下我们现在有多少联系人?人类学家罗宾·邓巴曾经根据猿猴的智力推算人类社交能力的上限,能稳定维持的关系不会超过150人,这就是著名的“邓巴数字”。可是今天,超出这个数字的恐怕大有人在。

    人与人的联系就这样被网络所稀释。你群发,我点赞,虽然都不一定相识,但彼此都不必浪费生命,又都能收获人际联结的幻觉。两相便利,却也两相空虚。红包从来不是一种经济行为,而是社交行为。因为红包就是钱。相比于口头上的甜言蜜语,掏钱当然有份量得多。作为一种极具形式感的、“有份量”的社交行为,它对于人际联结的质量给予了严肃的认证:就算我们平时关系不密,我可是拿你当回事的!——这种庄严程度,仅次于歃血为盟。收红包的人开心就不用说了,发红包的人其实也很开心。

    人们在网上的关系,也需要一点真金白银的认证。红包是多么有诚意的一种表达啊,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,我送出的祝福不会显得虚弱无力了;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,潜水的用户被炸出来了;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,我终于找到了冒泡的理由;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,搭不上话也不用担心被群里踢出……

    我们抢到的并不仅仅是那一毛钱,而是联结之后的某种确认。我们在拼手气中联结,在接龙中联结,在比手快中联结,在猜数字中联结……如果你在群里点开一个红包,忽然感受到久违的节日的喜庆感,这不是因为你的贪婪(总共才多少钱呢?),而是它因为激起了潜藏于我们心底的,对联结的渴望。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一种方法,可以为网络关系增加一丝现实的份量。无论如何,这比点赞和群发诚恳多了。




    4哪些看上去很有“道德感”的行为,却让你觉得很可恶?



    @披头与枪花era:“为你好。”

    @方悄悄:打小三。

    @Hupa:反日游行,一边高喊“勿忘国耻”,一边砸车。

    @留奶奶找牛奶奶买牛奶:“他有钱,捐点给点应该的”。谁的钱都也不是天上飞下来的,就算是,都要弯腰捡一捡,凭什么给和捐就是应该的呢?没有人有义务把自己所得无条件奉献给别人的。给多给少更是不该被绑架了。包括了任何救助,帮助,扶持,都是额外的,不要让心中有太阳的人暗淡了光。

    @歪川:很多年不联系的小学同学说自己的父亲生病,众筹治病,让大家捐钱,不捐就好像没有同情心,不善良似的。但是据我所知,同学的家庭状况不算差。朋友圈里这种众筹捐钱的事情好像越来越多了,爱心捐赠沦为道德绑架,罗尔事件还记得吗?

    @明费费:之前在公交车上看到过一幕。一个中年阿姨,其实身强体壮,中气十足,上来之后没有位置坐。就对着一个坐在位置上的年轻人非常不客气地说“年轻人怎么不晓得给老人让座的?怎么这么没有素质?尊老爱幼都不懂”之类的。然后车厢里的人也开始附和,都让年轻人把座位让出来。年轻人最后迫不得已让了座,站起来之后才发现他是个跛子。车子开得颠簸,他好几次差点摔倒。

    @十万个卫什么:就事论事,发出理性的不同的声音就会被一群“好人”围攻,以“如果是你…….”为论调进行伪论证和道德判定和绑架。这样的时间很多,论理性与法制在暴民庸民中的沉沦。


    @弥谎:《黑镜》里有一个故事:一个男孩打飞机被偷拍然后被威胁,不得不照着指示去打劫杀人。一开始弹幕上,观众表达的都是对他的同情。但是,当影片揭示男孩是个恋童癖后,弹幕上全是“变态”“活该”“罪有应得”的字眼,观众们竟然默许了、合理化了之前这些不合乎道德、不遵循法律的私刑式的惩罚。但是,恶和恶之间有区别吗?当我们作为大义凛然的旁观者的时候,我们就没有释放一点点的恶吗?其实我们经常产生这样的义愤,自以为站在道德的高地,却没有看到自己内心的阴暗。

    @日常即美:“不转不是中国人。”




    5骂人怎么了?


    骂人这项技能,老师不教,家长不准,人人都知道这是不文明的行为,却是人人都会。真是怪哉!骂人是门技术活,用不好是低素质,用得好就是真性情。


    骂人分为两种,一种是不带脏字的,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达到骂人的效果。例如对个子矮小的人吼一声“姚明”,专揭人短,能刺痛人,这便算骂了。另一种是带脏字的,利用秽物、性行为、性器官等语汇,以达到羞辱、攻击对方的效果,伤人程度深,语义强烈,比如:“x你妈”。我们日常中最常听到的就是这句。“x你妈”应该是世上最大的谎言,或者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大话了,人人都说,但没见谁真的去做过。喊一句“x你妈”,不代表真的想当你爹,也绝不会对你负责,给你带孩子,只是需要单纯地表达个体的愤怒,和对你的憎恨而已。

    在这个平均知识水平增高却逐渐粗鄙化的矛盾时代,“小婊子”这样的话都可以用来调笑,“呵呵”这么简单的词汇,也有特别的意义,所以要注意时势,开放端口,遇到信教徒呢,就骂他天杀的;遇到孝顺的,就骂他祖宗十八代;遇到单亲的,就骂他是野种!

    低素质骂人,通过直接输出愤怒,化弱为强,此技能专治“欺弱怕强”人群。真性情骂人,除了自我排解愤怒之外,还能将防御变攻击,此技能可频繁使用于“绿茶婊”出没的场所,从此绿茶变抹茶。

    至于毒舌能解决的问题,那更是显而易见,它能让你的对手迅速闭嘴并且阵亡,此技能可高频使用于“互联网喷子”身上。在网络暴力中,如果和喷子仅仅进行口水战,很容易丧失自我。毕竟,网友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朋友。自己一不小心,愤怒上身,就会掉入“以牙还牙,以眼还眼”的低端套路中。如果你是一个公众人物,此时就会显得比较小格局和小计较。所以此时,最宜动用“毒舌”技能,本着“你骂骂我,我把你调戏死”的原则,共建文明互联网。

    有几个朋友受了我的教诲,出去之后逢人就骂,大杀四方,如今躺在病床上,过着非常惬意的生活。呵呵。

    我打心眼里不愿意尝试上面说的任何一种骂人形式,大概因为我怂。我觉得,能用微笑和冷漠解决的问题,就别骂人。骂人多不好,总觉得有伤风雅。但朋友说,你不太愿意开骂的原因是:你一开嘴,方圆十里寸草不生。所以,我只能把微信个人简介改成:“我把你骂哭”,以示警戒。

    所谓:“知己易找,骂友难觅,且骂且珍惜”。